日本人与中国人:一个“异乡人”眼里的中日文化
陈舜臣是台湾人即中国人,最后成了日本人,特殊的身份转变,使他在观察中日双方时,格外能维持某种“距离的美感”,这一美感,追究到底,不外“同情的理解”,以及“冷静的追究”。
日本文学史上,曾有两位台籍作家得过直木奖,一为甫过世的邱永汉,他在一九五五年以《香港》得奖;另一位是陈舜臣,一九六九年获奖,得奖作品为《青玉狮子香炉》。
邱永汉 毕业自东京大学经济系,后来回到本行,专心理财投资研究, 成了“赚钱之神”;陈舜臣则继续创作不辍,写啊写,一路得奖,什么“江户川乱步奖”、“每日出版文化奖”、“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”、“读卖文学奖”、“吉川英治文学奖”、“大佛次郎奖”、“朝日奖”、“井上靖文化奖”……大概除了“菊池宽奖” 之外,日本最重要的大众文学奖都被他得光光,成了“日本最会得奖的作家”。
陈舜臣祖籍台北新庄,新庄老街沿大汉溪而筑,绵延似笔, 传言文风必盛,要出大作家。如今看来,大约就应在他身上了。
(陈舜臣)
陈舜臣家族世代务商,日据时期,祖父渡海到神户做生意,父亲跟着去了,陈舜臣在日本诞生,日后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校,与司马辽太郎同学,两人同时闯荡文坛,感情弥笃,终生不渝,成了一段佳话。
陈舜臣成名不算早,尽管兼通中、英、日、印、波五国语文。战后大半时间,却都在家从商。
一九五七年动了写小说念头,连写四年,始终乏人问津,无甚起色。直到一九六一年, 以《枯草之根》获得“江户川乱步奖”,方以“本格派推理小说家”身份崭露头角。这一年,他已三十七岁。
陈舜臣文学生涯当以一九六九年获得“直木奖”为一个分界线。此前作品多为推理小说,之后转向历史小说。这一转变与复杂的身世有关。
一九九四年他在小说《甲午战争》中文版座谈会上曾感叹:“我原该是台湾人,因甲午战争而成为日本人。大约二十岁时,又变回中国人。实在想探究如此玩弄我的命运的究竟是什么?”
这种特殊历史命运转换所引发的漂泊感觉,让他的文学创作隐藏着就连他自己也未曾察觉的主题,某位日本评论家便一针见血地指出:“陈舜臣的推理人物往往是在寻找自己的身世,这就是他大部分作品的主题。”
虽以小说创作为探寻人间身世之道,撰写小说之余,陈舜臣也经常写随笔,有时应邀特稿,有时整理思绪,编排解读小说史料,这本《日本人与中国人》大约就是这样写成的。
中日两国一衣带水,近世以来,恩怨情仇难分难解,彼此都想理解对方,比较两国文化、民族性书籍所在多有。黄遵宪的《日本杂事诗》、戴季陶《日本论》,足为中方其代表,至如日人所写,更是车载斗量,层出不穷。
以“在日台湾人”身份写成而深受重视的,此书为最。再就属邱永汉所写,书名恰好颠倒的《中国人与日本人》。
《日本人与中国人》的写作方式,与同类书籍并无太大差异,都是从语言、社会、家庭、宗教、建筑、教育等各面向切入,就现象一一分析比较。
换言之,即从相同或相异的事物、制度等去探寻民族性的不同,譬如“血统”、“种族”,对中日文化的影响;譬如“科举”有无,所造成的政治差异……
然而不然的是,取径虽同、文献无等差,陈舜臣却偏可看出别人所见不到的东西,这就不能不归功于他那洞若烛火的历史眼光了。
“倭夷惯为蝴蝶阵,临阵以挥扇为号。一人挥扇,众皆舞刀而起……”,明人胡宗宪《筹海图编》短短几句话,陈舜臣却可从其中分析推敲出中日双方不同的战术取向、群体意识、思维根性,甚至文学本质。
其“大胆假设,小心求证”的史识与推理能力,足让人叹服不已。
陈舜臣是台湾人即中国人,最后成了日本人,特殊的身份转变,使他在观察中日双方时,格外能维持某种“距离的美感”,这一美感,追究到底,不外“同情的理解”,以及“冷静的追究”。
他不遽下断言,说好说坏,只是把他所见到、所归纳出来的一一表明。几乎人言言恶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经他的眼睛看出去,遂有了另一层意义,乃延续清末自强运动、民初五四运动以来,另一次大规模的“说服运动”:“说服大家与旧时代、旧思想诀别的运动”。——这样洞彻的视角与另类理解, 恐难见诸身在局中的中国人或身在局外的日本人。
同样的,解读幕府制度与中国封建体制时,他一针见血指出,前者依靠“血统”凝聚,武士离不了藩,且世代承袭;后者虽称封建,其实费尽心思,避免文士与地缘发生关系,不得于原籍任官。
这一思维差异,最终导致日本的“家元主义”,形成一小而凝聚力极强的文化性格。相对不重视血缘、种族差异的中国,自来以“文明”为人我/夷夏的判别标准,抟成混融的结果,形塑成了大而松散弹性特强的文化性格。
飓风每起于萍末,文化解读即是一种追索,需得几分学识,见得出飓风之大,更要有几分聪慧,探索得出其行走轨迹,最后,还得有几分胆识,敢于论断其所见。
陈舜臣终日与历史为伍,长于推理,加上特殊的身世际遇,其所解读,遂不同于一般,却又丝丝入扣,让人叹服矣。
“陈舜臣这个人,存在就是个奇迹。首先,了解、热爱日本,甚至对于其缺点或过失也是用堪称印度式慈悲的眼光来看待。而且,他对中国的热爱有养育草木的阳光一般的温暖。再加上略微脱离了中国近现代的现场,在神户过日常生活,也成为产生他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的一个要素。对中国的爱与对神户的爱竟不乖离,合而为一,真叫人惊奇!”
陈舜臣的挚友司马辽太郎曾如此说到他这位老友。
这段话,直接点明了特殊身世际遇所带给他的文学养分,没直说破的则是作为一个“永远的异乡人”,陈舜臣是如何克服种种歧视、轻蔑,而成其大的——“印度式慈悲的眼光”+“观察与思考的多重性”,这,大约也就是《日本人与中国人》这本书最大特色,也是最让人折服之处了。
-end-
《一心惟尔》
作者:傅月庵
出版:九州出版社
生涯散蠹鱼笔记
内容简介:
一心惟尔。爱在心里口难开。爱什么?爱这些书那些书、这些人那些人、这些事那些事,以及其他种种。有人有书,还有贯穿其中的浓浓情义,从周梦蝶、唐德刚、李敖、张大春到竹久梦二、司马辽太郎、陈舜臣、梦枕貘;从阿城、贾平凹、毕飞宇、刘震云到泰勒、艾柯、卡里耶尔、本雅明……他朝雨锄瓜夜读书,边读边写,笔带感情,语多温暖,让人看到了白纸黑字里一个广阔无垠的天地。
作者简介:
傅月庵,本名林皎宏,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肄业。现任“扫叶工房”主持人之一,潜心砥砺编辑技艺,视为匠人修行;致力探索书籍的未来形式、各种出版可能。
相关阅读
点击阅读原文,加入读书会,成为会员,享不定期福利!